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的现实考验与建构策略(5)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以及“无所依归”的民族的描述,显现了认同中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内在联系
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以及“无所依归”的民族的描述,显现了认同中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内在联系性。事实上,“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因此,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物质唯一”作用,从而陷入机械唯物论庸俗的泥塘,更不能做时代的“睁眼瞎”,无视“‘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0〕的观点。只有以清醒的态度认识与把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不断增强物质基础,努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在实现民族成员利益表征的现实诉求的同时也大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根本。 “‘想象的共同体’不是虚构的共同体,不是政客操纵人民的幻影,而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植根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的建构。”〔21〕“共同体”的建构不仅与历史变迁相关而且更在于“文化”的阅读接受及“想象”之中,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于强势的资本运作、先进的科学技术与领先的文化传播机制,在“软实力”竞争中占据着强势的主导地位,企图腐蚀其他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左右民族认同的方向。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国民共享的价值取向等因素赋予其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我们看到韩国、印度等国的文化产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崛起便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在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应对竞争,以别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与东方美学受到关注。在当前这场日趋激烈的文化软实力较量中,“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正上升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最终赢得“战争”的最重要的因素,处于全球化大趋势下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必须正视继承与创新、发展与塑造的问题,应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精粹,实现本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因此努力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历史使命感,重构出既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更不是全盘西化的文化认同,保持清醒头脑,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符号,培养与强化民族凝聚力,才能在全球文化场域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曼钮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指出,尽管认同可以由支配的制度产生,但“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化,且将他们的意义环绕着这一内化过程建构时,它才会成为认同。”〔22〕建构文化认同必须以各种形式使民众在文化实践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以春雨润无声之势培养他们的鉴赏力,挖掘对高雅文化的审美趣味,才能够自觉抵制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文化商品的影响。应当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基因蕴含着现代人的文化认同因子,然而许多具有不可估计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古建筑与民间艺术消亡于同质化的城市建设中,因此必须激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保护非遗的热情与责任感,让历史与传统在一代代传承中延续,以促进与强化民族记忆与中华文化认同。当然,在大力通过文化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中华文化的同一性,构筑坚实基础的同时,需要使人民群众了解到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与文化的多样性,扩大视野,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提升文化辨别力。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抢占文化阵地尤为重要,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文化阵地从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因势利导地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大众传媒,可以借助文化样式的多样性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同时依法严格审查,避免低俗文化的传播,正如安东尼·史密斯所指出,“即使在那些自由度较高的地方,许多传播内容,无论是新闻还是纪实,甚至戏剧,都明显地带有民族偏好和倾向性: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仍然是通过其民族国家的过滤镜来看待这个世界的。”〔23〕 文化要发展绝不能以丧失本民族文化传统为代价,丧失之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然而文化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如果抱残守缺而不能够与时俱进地吐故纳新,便会窒息其勃勃的生命力而最终只能“被流失”或“被同化”了。事实上,在文化软实力的激烈博弈中,独具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会更具有独特价值与无穷魅力,正是在这些传统文化与历史资源中的“民族叙事”与“历史记忆”,民族共同体成员能够产生“我们的”历史归属感和成员间的亲密感。只有在正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核心要素的基础上,随社会的发展进行创造性运用与创新,赋予其时代特征,才具有生命力,才利于实现“创造性转换”。同时,民族认同是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必须回应时代的诉求。因此,无论是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角度而言,还是从强化民族认同与软实力提升的角度而言,都应自觉地在对优秀传统艺术形式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那些经历了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符号以独特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在世界文化之林显现出“我们的”风格,不仅可以使传统艺术形式获得新的生机,而且可以为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同时对于我国民族认同的建构发挥重要作用。 罗素曾在其著作中提到过很多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从而促进了先进文化兴盛的例子,诸如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中世纪的欧洲效仿阿拉伯,等等。全球众多民族在不同的时空中逐步形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qikandaodu/2020/0907/333.html



上一篇:论科技创新与人民“获得感”的增强
下一篇: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与现时代文化创新路径<sup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