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的现实考验与建构策略(2)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统的“先赋角色”观念及认同根基,全球共享的大众文化不断将民族文化积淀与传统历史从原初语境中抽离与重构,社会阶层以及相互关系尚未“固定”下
统的“先赋角色”观念及认同根基,全球共享的大众文化不断将民族文化积淀与传统历史从原初语境中抽离与重构,社会阶层以及相互关系尚未“固定”下来便又开始了新的组合,人们对之前的社会角色的认知与社会身份的共识感到迷惘与动摇,“自我”/“他者”之差异的辨识在不断地发生变动。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现代性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地人类的异彩纷呈的民俗节日、仪式乃至语言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这个世界消亡(如“地球上平均每两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远距作用”导致了文化艺术家们的创作不再局限于“本地生活在场的有效性”“从文化上,全球化倾向于生产出文化流散。趣味、习性和信仰的共同体常常显得偏离了本土和民族的限制。”〔5〕全球各地的文化生产以所谓的“国际化风格”为风尚与标准,正在世界各地极速崛起的“千城一面”的城市正因丧失了特质的独特标识而成为冰冷的存在。 加西亚·坎克里尼从“文化与地理的和社会的”角度所提出的“去域化”,以及吉登斯从社会意义上的“去传统”概念的提出,都深刻地揭示出全球化背景下人、社会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消解”,也表明了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及其发生变迁的趋势,进而引起了一些国家在本土文化/异质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对认同危机的焦虑与恐慌,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捍卫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及文化身份认同。这一恐慌不仅仅体现在后发展中国家,而且在诸如法国等发达国家也深刻体现出来,例如法国政府以巨资补贴和对美国电影实施进口限制等手段支持本国电影业发展,不仅如此,在这一焦虑与恐慌下,“政府颁布严厉指令,以高额罚款惩戒任何在公开场合以英语取代莫里哀所使用的语言。”〔6〕而同样是面对美国文化的蚕食,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加拿大学者这样阐述了他们的担忧:如果允许电视由美国人控制,那么“我们的未来就是变为美国人。”〔7〕加拿大创造性地提出“文化主权”概念并实施一系列文化政策,诸如在固定阶段电视台所播放的节目、出版的书籍、杂志等文化商品中“加拿大内容”必须占有一定比例之上等等。由此可见,文化全球化既非完全是对等的双向化交流,也不是一路凯歌的和平进程,而是一场残酷激烈的伴随着痛苦与不平等的文化博弈过程。 全球化加剧了各种文明与文化的冲突与矛盾,也越来越显示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地位。文化符号、思想价值与生活方式等所体现出的民族所共同的归属感在面临“他者”文化时便凸显出来,费瑟斯通便直言,(民族)文化必须依据它和外部的各种力量的关系来理解。文化之间的强弱之争,价值观标准差异之争,综合国力之争等等必将表现在文化身份认同的竞争之中,全球化并非是一个资源均衡化与合理化配置的过程,竞争与较量将是激烈残酷并不可避免的。可见,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生产与运作过程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促使着作为文化、政治与经济上的“被压迫者”——后发展国家,在强大的“他者”的俯视下亟需探索如何捍卫民族文化的统一性以不受外来文化的消解,寻求如何建构民族认同与强化文化身份等问题的历史答案。无论是从文化意义而言还是从政治角度而言,“文化认同”都是极为重要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关键意义所在”。〔8〕盖尔纳明确提出“用共同的文化来界定民族”的观点深刻说明了文化对于个人乃至民族的根本标志性意义。 文化认同始于文化认知,民族成员对文化的认知过程就是文化选择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认同程度。“符号系统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反映在德国新康德主义学派哲学家李凯尔特看来主要侧重于关系的法则,这不是一个具有严格意义的实体系统。从符号形态这一特点的原意出发,文化认同的殊相并不包含于一个共相之中,而是统摄在共同体秩序的原则之下,而这种使各种殊相彼此相连且发生关系的结构,在德国新康德主义学派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勒看来,更多地指向符号系统本身对象性世界的能动形态,……;其次是情节系统的认知,……;最后是价值系统的认知,这一认知所要达到的是对民族共同体文化价值的抽象、文化意义的凝练和总括,最终要实现的是民族成员态度、归属与行为的对象性意指。”〔9〕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前提,也是文化认同的基础,然而在一些学者的调研结果中我们发现,我国很多大学生群体对于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阶段,在某些方面,比如对西方节日文化(如圣诞节、情人节)的认知与认同远远高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显示出在西方文化强势侵蚀下我国某些传统文化存在消退与“被边缘化”的危机。因此我们应进一步采取种种措施强化民众文化认知层次,抓住关键环节,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以正确态度对待文化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冲突。传统文化认同的持存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在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中,我国文化应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否则中华文化将失去存在的根基,因此要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便要依托传统民族文化,避免认同危机所带来的生存焦虑和意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qikandaodu/2020/0907/333.html



上一篇:论科技创新与人民“获得感”的增强
下一篇: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与现时代文化创新路径<sup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