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的现实考验与建构策略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当今全球文化博弈、价值多元化并存、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复杂文化语境下,西方发达国家正极力凭借科技实力与资本优势试图穿越后发展国家的制度与文化屏障,以强大的媒介体系
在当今全球文化博弈、价值多元化并存、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复杂文化语境下,西方发达国家正极力凭借科技实力与资本优势试图穿越后发展国家的制度与文化屏障,以强大的媒介体系不断加深既存的“数字鸿沟”,进而达到对全球文化市场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双重占领。发达国家以强者之势企图建立一种全球文化市场中任何人都追随或模仿的“文化样本”,以及只能顺其而行的规则与秩序,强行将后发展国家纳入“中心/边缘”的格局之中,致使后发展国家的文化安全与民族文化认同陷入重重危机。而对于后发展国家而言,其文化安全、文化主权与民族认同等问题正在当代全新的文化空间中遭遇严重挑战。在这一现实语境下,如火如荼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不仅涉及文化产业的空间化发展战略,而且关涉民族文化认同与价值观领域的博弈,影响到民众自我同一性的维系。因此如何在这场日趋白热化的文化战争中捍卫民族文化个性,抵制霸权文化对本国文化主权的侵蚀与同化,探索适合本土文化的发展途径,有意识地引领与建构民族认同,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策略等等问题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同、文化认同与认同危机 认同是对自身角色以及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通过对“Who am I?”的回答达到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无论是康德所指出的“因此,他是一个人”,还是黑格尔所认为的“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都强调了“认识你自己”的重要性。认同主要表现为自我认同与集体(社会)认同,对于前者而言,自我认同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是“从同一社会群体其他个体成员的特定观点,或从他所属的整个社会群体的一般观点来看待他的自我的。”〔1〕对于后者而言,集体认同与“群体”紧密相关,强调了某一群体间的“人们之间的相似性”(简金斯语),以及所属成员的群体归属感,生活在某一群体的人们通过不断监控社会环境,以“社会框架”衡量自我态度与自我角色并及时调正自我行为,在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与文化适应等方面形成一致认同。民族认同属于集体认同的一种,是个体对所属“民族—国家”成员身份的认知,并保持对其有一种归属意识与情感依附,不仅体现为该民族共同体对内的整合,也体现为对外的诉求与争取。 “认同”对于个人成员与民族“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某些用法中,‘认同’是‘人格’和‘自我性’这些术语的继承者;在其他的用法中,它又被视为一种文化、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质。”〔2〕人类语言中的“我”之表达体现出自我意识的存在,在社会转型与技术发达的今天,以认同为重要标志的“我”的身份感反而处于逐渐丧失的危险之中,个人的无意义感与虚无感已成为根本性问题,对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实现的稳定性有着极大的影响与撼动。同时,现代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媒介地理”的跨越不仅对于人们的意义感与存在感有极大破坏和摧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民众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疏离与“国家精神”意识的单薄。这一现象的直接后果对于个体而言,TA成为了一个孤立的 “流浪者”,退缩到自我狭小的领域,“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3〕的人,其结果将是人际关系的淡漠,无法在完整意义上体认自己,陷入自我认同危机与社会认同危机的双重困境;而对于民族国家而言,必然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冲突不断,集体凝聚力的松散与崩毁,进而威胁到国家安全,甚至使国家无法存在并发展。 “他者”在自我身份确认过程中是极为独特而且十分重要的,认同的形成不仅以此为前提明确“我”之身份、特征及价值,也构成了“自我”/“他者”的辨识界限,并凭借“他者的形象”进行反观以确立“自我的所在感”。无论是黑格尔对关于“主人—奴隶”关系的阐述、库利展开“镜中之我”的分析还是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都表明了“他者”在“自我感”的形成、衡量及维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之社会属性来自于“他者”,也将回到 “他者”。民族认同同样强调了“一个民族确定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差异或他性。”〔4〕全球化发展脉络里,文化领域的“混杂化”与语言上“克里奥尔化”便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与过程,然而在西方社会中,“他者”文化毫无疑问的主要集中于都市空间的边缘地带与“离散社区”,尽管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某种来自异国的文化成分被“主流文化”所利用或借鉴,这一对外来文化“表现”与某些“文化”元素的容忍决不能代表主流社会对“他者”文化“整体性”的认同程度。可见,某一“民族—国家”在与其他“民族—国家”(即“他者”)“相遇”时,政治与文化的权利博弈便常常会以各种形态显现出来。 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的具体民族文化思想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人像鱼儿生活在水中一样无时无刻不身处于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本族文化之中,特定的文化理念、习俗、民族经典文本、心理情感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皆为形塑个体文化身份的符码,都对于个人及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当今剧烈变化的现实生活摧毁了传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qikandaodu/2020/0907/333.html



上一篇:论科技创新与人民“获得感”的增强
下一篇: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与现时代文化创新路径<sup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