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与现时代文化创新路径<sup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处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怎样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在多元文化互动、交流、共存的前提下,一个民族只有继续保持民族自信才可能有文化的创新
处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怎样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在多元文化互动、交流、共存的前提下,一个民族只有继续保持民族自信才可能有文化的创新?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而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是文化的自我认同。本文拟做这样一个尝试,从民族国家文化的自我认同出发,来探讨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路径。 对于自我认同问题,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探讨;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认同问题。大多涉及多元文化共存语境中的文化整体观念与结构、中华民族的文化现实与文化心理问题、世界格局背景下西方的历史文化中心观念,寻找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宝贵资源。从当代意义看,民族复兴中国梦需要依托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昌盛为根基,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以独特的文化理念做支撑。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复兴呼唤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本文从弘扬民族精神、凸显中华性的角度,提出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自我认同危机,需要建构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魄力的自我认同。 一、涵养整体观念的民族文化自我认同 认同与身份在英语世界中都是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是“相同”的意思。自我认同即所谓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文化身份、文化角色、文化地位的某种认识和定位。吉登斯指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275页。可以看出,自我认同是主体在经历反思性理解中寻求从过去至现在、乃至未来的连续,这不仅是在时间上体现自我精神品质和内在精神秩序的延续性,还表现在自我存在的身份感和归属感的持续性。 “民族国家自我认同”与“民族国家”并非十分相符,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国家的内部往往包含不同的民族或族群,他们拥有各自的文化认同,例如个人的、群体的或社区的文化认同,在本质上是多元的。汤姆森提出,在政治方面归属于一个国家或获得护照,对于说明认同问题还很遥远,*[英]汤姆森:《文化帝国主义》,冯键三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140页。若是忽视民族国家内部多元文化认同的现实状况,很有可能引起民族国家的文化压迫。*陶东风:《全球化、文化认同与后殖民批评》,王宁:《全球化与文化:中国与西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4页。鉴于此,探讨自我认同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尊重与捍卫民族国家内部的多元文化认同与群体的文化选择;二是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往过程中,要将民族、国家作为文化交往的载体,强势文化不能依仗自身的文化优势对弱势文化进行歧视和压迫。本研究在关于自我认同的各种论述中,侧重于强调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的论述框架,进而在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中辨析自我认同的实质和内涵,致力于在跨文化交往中建构自我认同提供一条具有可能性的途径。 文化认同是自我认同的核心。美国学者亨廷顿以美国为例,指出美国的核心文化或主流文化是盎格鲁-新教文化,如果这种文化遭到解构,美国将会有衰落与分化的危险。*[美]亨廷顿:《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这一论述恰恰表现出,若此文化是组成美国精神文化核心的“自我”的基本内容,当濒临失去此“文化认同”之时,美国便将不会再称为美国。在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看来,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诸如语言、信仰、传统、观念及族群等要素均应纳入到“自我”的范畴,若对此类事物进行攻击,在心理层面上看,实际上即是对具有这类文化属性的人的“自我”攻击。“自我认同”是国家、民族乃至生命个体对于自身文化的一种自信、自觉,热爱并饱含情感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文化复兴的内在根基。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文化自我认同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维度。西学东渐以来,中华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缺乏一种得到全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体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魅力,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起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与尊大,当代中华文化复兴之路应当是一条文化创新之路。 二、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导的文化格局与自我认同 对于自我认同的探讨,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为我们增强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通过对内在参照系统的内向用力形成连续性自我反思性,形成自我认同,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和理论铺垫。借助于米德的社会符号学思想, 吉登斯提出自我认同是“主我”和“宾我”的分化,是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这样,对“我”的理解肯定会依据文化的改变而改变。自我认同不是在行为和他人反应中虚构的,而是在持续的历史进程中与他人保持有规则的互动中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qikandaodu/2020/0907/334.html



上一篇: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的现实考验与建构策略
下一篇:民族文化变迁的规律分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