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文化小镇建设的比较研究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化不再是人的精神财富,而是寻找载体的工具甚至是集聚资源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急需探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一 、中国古镇的成功经验 中国古镇文化产业的形

文化不再是人的精神财富,而是寻找载体的工具甚至是集聚资源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急需探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一 、中国古镇的成功经验

中国古镇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依托的是历史文化和当地的生态文化资源。诚然,古镇从历史的视角看,它承载了古代文化和风俗习惯,体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特征,让人体会古风古韵,更为重要的是它把古代和现代文化对接,警示和启发人们对当前生活的思考。中国成功的古镇建设一般具备两个要素。

(一)古代文化底蕴

古镇文化产业的形成的基石是一个“古”字,因此,古镇建设的基础是古代文化。

一是物质层面的古代建筑,表达着古代文化的发展程度和表现方式,例如建于1086年的周庄,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该镇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桥街相连,深宅大院,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是文人雅士或知名人士的活动场所,表达着古代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和方式,如江西省婺源古镇群,婺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是鸿儒朱熹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乡野,这让婺源汇集了一系列国内知名的文化古镇。

三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给现代人以警示、借鉴等。如广西省黄姚镇,始建于宋代,宋将杨文广率部到昭平平乱,路经此地,得知当地黄姚两姓人居多,给小镇起了一个名字“黄姚”,这个地名一用就是千年。

四是特定人群的历史风俗习惯保留下来,这里包括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礼仪等等,如喀纳斯湖畔古村落图瓦村,图瓦人多居住在用松木搭建的塔形木屋中,这种建筑称作“木楞屋”,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是以牧业为主,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辅,独特的生活方式成为全国知名古镇的重要原因。

五是无中生有类型的,把人们对生活的寄托和理想借以某种形式(建筑、娱乐设施、主题公园等)表现出来,如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造就了东流古镇的菊花文化底蕴。

(二)独特生态资源

古镇建设要考虑人的感受的舒适度,通常伴随着休闲娱乐,因此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古镇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我国成功运作的古镇的生态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位于巴颜喀拉山脉、邛崃山脉等汇聚的地方的丹巴藏寨,是革什扎河、牦牛河、大小金川河的发源,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森林无边无际,是一个深藏于横断山脉中的世外桃源;另外一种是人工特色生态环境,如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街道两旁保存有大量的明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加上修真观戏台、双桥风情、梁苑胜迹、唐代银杏等,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

总之,中国文化古镇的建设一般就地取材,还处于资源开发阶段,无论从产业上还是城镇建设上来讲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二 、西方国家文化小镇建设成功案例

西方国家以游牧民族为主,所以遗留下来的古镇相对较少,相对于中国古镇,西方国家文化小镇的建设更多地依赖现代西方文明,因此,文中称“文化小镇”而不是“古镇”。这些国外文化小镇值得我国落后地区城镇化建设借鉴的地区有以下几种。

(一)依托体育文化的意大利丽晖谷小镇

丽晖谷小镇是意大利冬季最美、最有名的旅游胜地。它的成功之处有三点。一是独特的自然风光。它位于阿尔卑斯山中段,在欧洲两个最大自然公园斯特尔维奥国家森林公园和波尼纳公园之间,是一条长而宽的峡谷。在这里旅行,有融入大自然的感觉。二是丽晖谷建有许多滑雪设施,能够进行各种冬季滑雪运动,受众包括初学者和高水准的滑雪爱好者。这使得丽晖谷成为独具特色的冬季体育文化集聚地。三是众多人文旅游景点的建设。丽晖谷有着许多迷人的景点,如建筑风格独特的天主教堂、村庄、牧场,以及各种野生物,这些景点成为体育文化产业的衍生休闲配套项目。总之,丽晖谷小镇的特色在于把自然、人文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1/0301/666.html



上一篇:中国将以科技创新引领西部地区大保护、大开放
下一篇:比较研究 盛新锂能弹性更大的逻辑分析-超级锂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