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助力国货新生 2020第二届中国非遗创艺运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0月29日,由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主办的2020第二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在首创非遗·咏园麟角设计中心开幕。 本次发布会涵盖2020第二届中国创艺运动发布、首置文科与大宝日化战略签约

10月29日,由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主办的2020第二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在首创非遗·咏园麟角设计中心开幕。

本次发布会涵盖2020第二届中国创艺运动发布、首置文科与大宝日化战略签约及首创非遗牡丹文化传承实践基地授牌仪式、首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新动奖及十强颁奖典礼、首创非遗创新会客厅等环节。

多方跨界合作,文化创新助力国货新生

文化赋能,国货焕新。首创旗下首创非遗、首创中传和首创数娱与大宝日化于首创非遗·咏园琼华楼麟角设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首创非遗牡丹文化传承实践基地正式揭牌、落户大宝日化,首创中传残疾人培训课程正式上线,共同助力国货“迷奇”品牌焕发新生。

未来,首创非遗、首创中传、首创数娱等三大产业平台将与北京市大宝、亚美日化厂在品牌包装、文创“IP产品”打造、基地共建、文化资源整合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启文创产业发展的崭新未来。

同日,首创非遗、VIPKID设计中心以及咏园·麟角设计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方将携手就非遗、设计、教育方向开展合作,共同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0第二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盛启

发布会上,首置文科副总经理、首创非遗总经理李跃宣布2020第二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正式开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大力弘扬、广泛接受、重新扎根新生代群体,特别是2020年全国范围内掀起的防疫阻击战,坚定了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接连“破圈”,极大丰富了国民精神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从追求“保护传承,合理利用”到“见人见物见生活”、“实现非遗活态转化”,非遗发展理念不断革新,首创非遗创新亦逐步探索出一条非遗创新发展之路。现如今,非遗传承与发展仍存在一些痛点——设计创新、营销渠道、资金支持……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深度布局文化产业,基于首创非遗·咏园,以自身为孵化平台,咏园·麟角设计中心为设计驱动,以承启造物、拾柒非遗主题民宿、荷堂非遗主题餐厅、九如楼手工体验孵化基地为场景化零售体验空间,首创非遗艺术世界、星庐厅为展览展示空间,柚子胡同咏园店为孵化器的全产业链功能布局,构建非遗创新发展全产业链、全要素闭环,全面助力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

中国非遗创艺运动自创办以来,正在用最具时代感的创意设计、商业模式、品牌理念为非遗创新发展赋能。击破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痛点,需要凝聚更多方面力量,从设计创新、营销渠道、资金支持等多个维度入手,让非遗传承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自信、将“非遗传承发展”作为职责担当、将“中国文化品牌”融合时代创新。

2020第二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联合主办单位GIDU全球独立设计师联盟常务理事Susan Xiao认为,让非遗技艺不仅仅以个体或者区域为载体,而是融入到大众生活和文化传承中获得新生,关键在于设计。

2020第二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将继续以“设计”为核心驱动力,同时联合更多社会力量,例如科技、媒体、学术研培、商业品牌等,以开放、多元、共融姿态助推非遗融入时代、融入生活,让非遗真正成为东方美学的最佳载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出的优良范例。

非遗新动奖十强出炉

发布会现场,2019首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10强选手正式诞生,其中,服装高定设计师、玲玲工坊创始人胡玲夺魁,摘得“非遗新动奖”。首届导师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设计师和项目总负责人李凤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友友等现场致辞并为选手颁奖。

李凤朗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在深度思索在今天的环境和语境里,怎么用非遗创新创造更大的幸福感,延续文化脉络,成为一种血脉传承,这是我们应该探讨的出路和坚定的方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手艺、材料和稀缺性上。我期待着非遗创新向更大、更广泛的领域延伸,去承载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0/1103/341.html



上一篇:强强联手,重磅出击!共建良币驱逐劣币的家装
下一篇:景德镇名家范新天陶瓷书画欣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