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书简】创新与局限:李瑾“美德-心智”学习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究竟孰优孰劣?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然而,中国学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究竟孰优孰劣?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然而,中国学生这种被动遵从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表现,却能产生优异的、甚至大幅领先于西方国家学生的学习成果,在PISA等国际化标准测验中屡屡拔得头筹。这一让人困惑不解的现象被称作“中国学习者悖论”,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兴趣。其中,美籍华人学者李瑾提出了著名的以“美德导向(virtue-orientation)”与“心智导向(mind-orientation)”为分野的中西方学生学习行为模式论断。

经过二十多年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李瑾认为,自两千多年以来,东西方的学习和教育模式几乎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平行道”:中国及东亚地区国家的学习理念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重美德”的导向,即以道德性和社会性的自我完善为基本目标,高度标榜学习过程中诸如认真、勤奋、刻苦、专注、坚持、谦虚、尊师等美德品质;而西方的教育理念源自于古希腊认识论的传统,呈现出“重心智”的倾向,即以探索世界、掌握真理为根本目的,注重发展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自我表达能力等心智品质。可以说,东西方传统文化下的学习和教育的出发点是截然不同的。

笔者认为,李瑾的理论见解深刻、极富洞察,不仅对“中国学习者悖论”问题有着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同时对回答经典的“李约瑟难题”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根据李瑾的理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在文化上缺乏探究世界的原动力,而“科学(science)”一词本义就是“关于世界的知识”,是典型的西方学习(教育理念)下的产物。当古希腊先哲们激烈地讨论“地球是方的还是圆的”“地心说与日心说哪个正确”等问题时,中国古人却发明了“杞人忧天”一词去讥笑那些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可试想一下,“天究竟会不会塌下来?如果会,我们又该怎么办?”若放在古希腊文化里会是多么重要的一个课题啊!我们的文化土壤里缺少科学精神的种子。

从李瑾的理论出发,东西方的教育模式、学习理念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两者各具特色、本无优劣高低之别;但在近代东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的过程中,这两条本互不相交的“平行道”开始有了交集,而各自的利弊也尽皆彰显出来--东方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较显逊色,西方学生则普遍缺乏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良好学习态度,这也就造成了“中国学习者悖论”、“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等问题所述的现象。

李瑾将她多年的系列研究成果撰写成专著《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在书中,她列举了大量详实、可靠、引人入胜的资料来佐证她的观点。例如,她的一项经典研究采用字词联想测验的方法,要求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就“学习(learn/learning)”一词进行自由联想,然后通过对联想词的语义范畴做聚类和质性分析,清晰、直观地展现了东西方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又如,她对东西方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信念进行调查,通过给中国和美国的4-6岁儿童讲述关于小鸟在学习飞翔时遇到困难后选择坚持而小熊在学习抓鱼时遇到困难后选择放弃的故事,让孩子们续说故事,并对小鸟和小熊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都表示出对小鸟的喜爱,但美国只有极少数小朋友不喜欢小熊,而中国则有超过一半的小朋友讨厌小熊,其原因是小熊的学习态度不对。这表明,在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导向下,儿童的学习观有着显著的差异,尽管他们还没上小学,却已经形成对于“学习”的基本认识框架。

不得不说,李瑾所做的系列研究是极具开创性的,她对东西方不同文化下的学习与教育差异的剖析是鞭辟入里的,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参考。然而,我们也需要辩证地指出李瑾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期未来能有更丰富、更出色的这一主题的研究出现。

首先,李瑾理论构建的主体研究大多开展于世纪之交,距今已有约二十年之久。在这二十年里,全球化急剧发展,世界文化飞速融合,现今东西方学生的学习观念是否还存在如此大的分野,这一问题值得探究。李瑾认为:“文化学习模式基本上十分强韧,不太可能被大环境统一而消失。”但我国华南师范大学学者高瑞翔、莫雷等人沿用李瑾的字词联想测验的研究范式,在广东地区对小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的中国学生开展了大样本的学习概念发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学龄的增长,我国学生的学习概念呈现出由“美德主导”向“德智并重”转变的发展趋势,说明全球性的文化交融对我国学生的学习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研究对李瑾的论断作出了重要的修正。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西方学生的学习观念是否也受到全球文化交融的影响而部分呈现出“重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0/0907/338.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专访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