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执着于硬核科技的上海——兼论硬核科技创新(3)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海在芯片制造领域积累了不俗实力。这一领域,国际上由台积电、三星等大厂主导,国内主要有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上海华虹和位于湖北的长江存储等

上海在芯片制造领域积累了不俗实力。这一领域,国际上由台积电、三星等大厂主导,国内主要有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上海华虹和位于湖北的长江存储等企业。长江存储生产内存条等硬件产品,是上下游一体化企业,与中芯国际、华虹等代工企业不在一个赛道上。目前,中芯国际、华虹分别在14纳米和28纳米上实现了规模量产,与国际领先水平的代差缩小至一个身位,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270亿元人民币,虽然还远低于台积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

上海在芯片设计领域持续深耕。这一领域,国际上,英特尔、高通等形成了垄断。国内芯片设计的重镇是上海,海思80%的研发人员在上海,上海的展锐、格科微、晶晨、华大、兆芯、芯原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在5G基带芯片、图像视频芯片、物联网芯片等领域形成了规模化应用。芯片设计软件是最有可能被“卡脖子”的重点领域,设计软件一旦断供,许多芯片设计企业将被迫进入手工作坊时代。有鉴于此,上海正在组织力量进行攻关。

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现在上海已经成为我国集成电路领域产业链最完整、企业集聚度最高、综合技术实力最强的区域,这样讲,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有数据为证,“十三五”期间,上海吸引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40%的投资,集聚了全国40%的产业人才,承担了50%的该领域国家重大专项。

集成电路,这个对产业升级最具有基础性作用、全局性影响的领域,原本几乎所有的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国及其同盟者手里。20多年来,上海一直朝着这段城墙攻打。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上海对硬核科技的执着和坚守,那么今天我国的芯片产业就不可能有现在的状况;如果没有上海的努力,一旦遭遇美西封锁,我国的芯片产业就有可能整体坍塌,“中国芯”的梦想会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而现在,虽然美国及其同盟依然领先,但是差距已经缩小,路径已经寻到,鸿沟不再无法跨越。虽然美国及其同盟正在联合进行不依不饶的封锁,但是天花板已经顶开,铁幕已经揭开,我们不再绝望和恐惧,因为我们看见曙光已经照射进来了。

04

什么是硬核科技?

有论者把科技分为高科技、黑科技、幻科技、硬科技。这是一种很有创意的划分。高科技是从最终产品和服务中科技的含量和贡献比例来说的,凡是技术占比超过一定标准,就可谓高科技;黑科技是从新技术对原有技术的替代和颠覆程度来说的,如新能源汽车之于传统汽车;幻科技是从新技术所基于的基础理论的革新程度来说的,如信息时代的技术对于蒸汽机时代而言就是幻科技。而硬科技,则是从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战略博弈来说的。

一切市场经济活动本质上都是博弈的过程,科技创新也是如此。如果一切技术供给都是完全而充分的市场竞争,如果供应中断的任何潜在风险和隐性壁垒都不存在,那硬核科技这个概念就没有意义。但是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技术不是中性的,跨国公司的背后是民族国家,经济因素中交织着政治因素,技术供给市场更为常见的是寡头垄断。这样的现实赋予硬核科技以现实意义。硬核科技创新之所以“硬”,是因为一旦掌握这类技术,就可以在交易博弈中占据对等的位置,遇到打压和封锁时具备反制的手段和实力,实现有力的制衡,从而提高议价能力、保证供应链稳定。

必须指出,在全球化分工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任何一项复杂的科技创新都不可能由一个国家、一个公司单独完成。这愈加凸显硬核科技的强大基础性作用。没有硬核科技作为筹码、作为威慑,不但产业链不能自主可控,甚至连某些领域实现突破的黑科技也变得极为脆弱。华为在5G上技术领先,但不得不卖掉手机荣耀品牌,就是因为芯片领域受制于人。

打造硬核绝非易事。上海选择硬核科技创新,就选择了一条荆棘遍地的坎坷之路、艰难之路。

难就难在技术攻关的艰辛。没有哪项硬核技术突破不需要进行反复的科学试验,不需要经历漫长的开发周期,不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我们看到,互联网领域,几年就可以产生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新兴企业;消费品领域,几个月就可以诞生一个潮流新品。但这在硬核科技创新领域是绝无可能的事情。须知,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是持续深耕了20多年才有今天的局面。

难就难在对经济可行性的挑战。很多硬核技术,例如某种关键新材料、某种检测仪器仪表、某种关键实验设备,全球的市场容量相当有限,有的甚至全球年销售额只有区区数亿美元——用投资的眼光看这类技术开发不是一门好生意,而且已经有了一两家供应商。继续采购,就只能继续依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面临封锁。自主突破,很有可能只能发挥备胎作用,很有可能投入大于产出。这个时候,要不要干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多时候上海对硬核科技的执着,并不是基于市场前景和盈利空间,而是基于经济安全需要。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1/0824/1446.html



上一篇:叶伟巍: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动力
下一篇:铜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