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深圳,80后校长谈中学生科技创新:需要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上海某知名高中担任科技教师在深圳当地高中工作的彭宇校长,一位出生于1980年代的青年教师,对两地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颇有感触。 在彭宇看来,上海高中生科技创新教育具有

在上海某知名高中担任科技教师在深圳当地高中工作的彭宇校长,一位出生于1980年代的青年教师,对两地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颇有感触。

在彭宇看来,上海高中生科技创新教育具有包容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创新教育。深圳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更加注重同行之间的传承。

如果这两种科技创新教育模式能够相互借鉴,将会对两地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带来更多的启示.

???????????????????????????????????? ? ?——编辑

包容的氛围让大中小学形成了一条科技创新教育链

我在上海服务了10多年,高中科技创新教师、上海高中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浓厚氛围、全社会对高中生科技创新的重视,常常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创新教育。上海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特点十分显着——在高度包容的文化氛围中,从小学到大学的创新教育形成了相互联系、高度一致的教育链条。同时,各类创新大赛对教育驱动力强,学校创新教育学术氛围浓厚。

首先,上海科技创新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环境高度系统化。上世纪80年代,上海有学校系统地探索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结果甚至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的相关课程标准。

十年来,上海中小学相继成立创新实验室,形成相互交流的机制,为科创教育提供了理想的氛围。

不可忽视的是,各种创新大赛也对创新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尽管大部分比赛与学生的入学考试没有直接关系,但师生们乐于通过比赛“比较”。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有5000或6000人参加初赛,而心灵奥运的“万人挑战”更是持续多年,令人震撼。

高校在上海的科创教育中也发挥了引领和参与作用。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突破了大中小学创新教育壁垒。无论是十多年前上海市科协组织的“卓越俱乐部”,还是今天的“青年科学社”,在上海,大学教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周。

我还记得几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高一参加“青年科学社”等活动,在同济大学工程实践站学习探索。他首先在实验室尝试了一种快速识别食品添加剂的方法。受此启发,他也想知道是否可以利用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吸收和反射光波来检测上海的特色食品——青团。它是天然绿色果汁还是人造色素?他发明了一种带有玻璃的食物“镜子”,可以过滤特定的光波。

有了这个创新课题,这个学生不仅获得了科技创新的机会,还参与了科学共同体,加深了他对科学从普及到研究的组织过程的理解。之后,他积极参加上海各大科普团体和活动,帮助同学赢得专业团体的支持。从“心灵奥运”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科创小组“科创传播”(RDC)的成立,他活跃在各处。当年他还获得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后来,他因在创新领域的杰出表现被纽约大学录取。像这样得到系统支持、一路成长的中学生,在上海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学生之间的点对点交流保持创新经验不断更新

2019年7月,我南下深圳。从那时起已经两年了。深圳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教育在深度和数量上都远不及上海。但在深圳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经验在学生中年复一年地传承和更新,造就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学生。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让我震惊。

我所在的深圳新哲学院和深圳实验学校在国际教育领域有共建关系。深圳实验学校在机器人世界杯(青年组)、机器人杯少年(RCJ)连续七年夺得世锦赛冠军,实属不易。

RCJ是机器人世界杯的中学比赛。主要通过机器人足球比赛为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提供具有里程碑意义和挑战性的课题,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动态对抗标准化。环境。

与其他机器人赛事不同,机器人世界杯组委会只制定比赛规则,不向参赛者提供任何相关机器人产品,也不允许参赛者使用任何现有的成套机器人设备。它必须由参与者自己设计和制造。同时,RCJ机器人开始比赛后,禁止包括遥控器在内的任何人为干预。所有的对抗策略和动作都必须由机器人自己来执行。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本次比赛的门槛非常高,在国内能够长期参赛的学校并不多。

在正式参加世界大赛时,参赛队需要提交论文,详细阐明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机器人世界杯参赛队伍的论文也被公认为机器人领域最有价值的论文来源之一。每年的比赛都会受到机器人研究和生产领域的广泛关注。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1/0822/1442.html



上一篇:为科研人员“松绑” 为创新创造加力
下一篇:叶伟巍: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动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