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NO.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问题的提出 一 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流行的专业名词出现,学术界对文化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

NO.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问题的提出

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流行的专业名词出现,学术界对文化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于文化旅游和旅游的界定未有定论。学界最宽泛的表述是不严格区分旅游和文化旅游,认为旅游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消费与文化享受相结合的最高层次活动。从旅游活动的属性看,无论旅游者的动机有何不同,旅游都属于人们一种暂时或短期的生活方式,经济是旅游的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因此,旅游总体上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而流行的主流见解,则是从旅游活动的需求主体即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其旅游活动内容的差别来区分旅游与文化旅游,从而把文化旅游看作旅游的一个分支。这种见解从旅游活动的内容上区分出自然观光型旅游和人文鉴赏型的文化旅游活动,把那些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即旅游者带着了解历史、建筑、艺术、宗教、风俗民情等特殊目的的游览活动叫做文化旅游。

问题的提出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已经成为世界旅游的新兴热点和发展方向。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11月,推出《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明确指出文化旅游产业是动力、民生、幸福、低碳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有举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受制因素众多,其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当与地区特色旅游资源相匹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铜陵历史悠久,素有“古铜都”之称,积累蕴藏了悠久灿烂的铜文化,铜文化是这座城市的内核文化,也是这座城市繁衍壮大的主流文化。2009年3月,铜陵市被批准为全国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等众多难题。近年来,铜陵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展铜工业旅游和铜文化旅游活动,发展农业旅游,积极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不言而喻,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不仅顺应了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而且又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产业,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和联动作用,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NO.2

铜陵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文化旅游是集结文化、经济、科技、教育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从时间角度上,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可分为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农业文化、山水文化等旅游。按其形态表现划分,铜陵市文化旅游资源划分详见表1。

NO.3

铜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铜陵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迅速,但与省内周边的地区相比起步较晚,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铜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01 整体开发程度较低

与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内城市相比较,铜陵文化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再加上文化旅游业发展前期经济回馈较慢,短期效果也难以实现。由于现行财政体制制约,铜陵作为资源型城市的筹资能力非常有限。目前已开发的旅游点规模小且分散,产品新意不足,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形成旅游产业化运行,旅游区域联动效应不能充分发挥,只能简单地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需求,没有真正发挥铜陵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和文化优势,很难保证让游客驻足停留、流连忘返。

02 核心资源可观赏性不足

铜陵文化旅游资源相对比较多,个体规模比较小,而且分布比较散乱,与周边佛教圣地九华山、世界名胜黄山等著名景区相比较,吸引力明显缺乏。青铜文化知名度较高,但现实中载体很少。金牛洞古采矿遗址观赏性不强,游客逗留时间短;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有较强的吸引力,游客却无法体验参与乐趣;枞阳县浮山景区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但旅游要素建设落后满足不了游客需求。总体上看,铜陵尚缺少主体性、号召性核心景区。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1/0826/1450.html



上一篇:论执着于硬核科技的上海——兼论硬核科技创新
下一篇:中科之声专访洛克特视效聂华军:技术创新+传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