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式学习积极育人的路径观照以文化创新的途(3)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据此,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围绕“文化创新靠什么”的议题,创设“我看苏州博物馆”的主题情境,通过若干“课程内容活动化”的议题式教学环节

据此,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围绕“文化创新靠什么”的议题,创设“我看苏州博物馆”的主题情境,通过若干“课程内容活动化”的议题式教学环节展开辨析式学习,以期引导学生直面“本来”“外来”“未来”的种种“冲突”甚至“两难选择”,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感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理的力量,学会比较、鉴别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学科大概念,从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

1.存异而求同:在开放的自主辨识中学会比较鉴别。

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至关重要。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步入真实的、开放的“社会大课堂”,理性面对各种不同观点,在客观比较与鉴别、自主辨识与分析的过程亲历中,学会作出判断,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

《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教学中,笔者基于“苏州博物馆的选址风波”,尝试引入“苏州博物馆是原地拆建还是迁址新建”的辨析式学习子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或综合性运用学科有关观点和方法,对争议双方的观点、立场与诉求进行辨析、辩护或辩驳,引导学生在分析与预测中取舍平衡,在比较与鉴别中强化反思,在迁移与应用中纠偏验证:

请同学小组合作,围绕“选址风波”,就“新馆选址是否破坏文物保护”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观点和理由。

辨析式学习需要恰当处理好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取向“求同”或“求异”均无不可,即在符合基本观点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立足不同视角、根据不同经验、利用不同素材,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解决方案。在“新馆选址”的问题上,学生分化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意见“阵营”。主张“迁址新建”的一方认为,基于尊重历史和保护文物的实际考虑,不仅新馆不应选址于此,旧馆也应从忠王府搬出,另觅他处;同时,应对此处建筑遗迹群予以全面修缮和保护,还原完整的忠王府建筑群……而认同“原地拆建”的一方则强调,在旧馆旁融入“不高不大不突出”的新馆,节约投资的同时,更有利于拙政园板块的整体保护,同时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博参观的实际需要。虽然在“原地拆建还是迁址新建”问题上,学生意见相左,分歧明显,但“存异”的现实并不妨碍彼此“求同”——双方“异见”均“深耕”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都旨在通过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明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于是,“存异”基础上“求同”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在开放的自主辨识中比较鉴别,理解“文化创新和发展源于社会实践”的过程。

2.批判并建设:在议题的辩证论证中学会关系梳理。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学科价值在于,通过“增强公民的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引领其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由此,辨析式学习积极育人的必要路径是将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充满矛盾的真实生活,带领学生直面各种社会冲突,引导学生在尊重事实和真实证据的基础上,对不同观点与立场的前设进行科学论证,对构成冲突的不同利益诉求进行辩证分析与批判质疑,[6]从而“借力”学科教学与学生思想的共鸣点、认知的聚焦点、参与的协同点,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教学中,笔者以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风格之争”为例,尝试引入“新还是旧、中还是西”的辨析式学习子议题,鼓励学生直面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分辨新馆是否已经过度创新而失去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性;直面“中形”与“西意”的冲突,解析大量借鉴西方设计的“新中式”新馆是否已徒具中式之表而无中式之实,从而在文化寻根的过程中,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请同学小组商议,围绕“风格之争”,就新馆够不够“中”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观点和理由。

辨析式学习成功与否,要点之一在于能否切实把握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既关注过程,又不忽视结论。围绕议题展开辩论,一方面鼓励学生基于正确价值观念,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即“说真话”;另一方面更引导其学会倾听与理解,尊重别人的见解,发现彼此的不同,分析差异的原因。这样,学生在关于学科知识的透彻学理分析中,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立场、诉求等进行辨析与批驳,梳理出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个中关系,实现基于批判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建设,隐性传导了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在自主辨析、独立判断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对矛盾的真实生活的批判中,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正是辨析式学习积极价值引领的核心所在。在“风格之争”的议题辨析中,学生基于“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梳理出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座苏州博物馆,半部江南园林史”;直面“中形”与“西意”的冲突,学生厘清了以新馆为代表的“新中式”建筑背后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过程。这样,“批判”基础上“建设”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在议题的辩证论证中梳理关系,理解“交流互鉴、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的过程。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qikandaodu/2021/0223/631.html



上一篇:跨文化视角下的影片传播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下一篇:优化企业文化发展助力工会女工工作创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