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与现时代文化创新路径<sup(3)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自我认同具有巨大影响。例如,佛教文化传入后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并且逐渐融会贯通,产生一种独具中国
,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自我认同具有巨大影响。例如,佛教文化传入后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并且逐渐融会贯通,产生一种独具中国特征的宗教文化形态——禅宗,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为了应对佛教文化对传统儒家文化主导地位和儒家文化信仰的动摇与挑战,宋明理学家创造性地发明了儒家的理气论、心性论、圣贤论、工夫论等,通过创新性地发展儒家思想,成功地回应了禅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重新构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自我认同。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华文化并没有丧失自我,而是通过兼收并蓄来丰富自己,这同满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后者是在否定自身基础上的融入,前者是在肯定自我主体地位基础上的融汇,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 吉登斯提出,伴随着传统控制的日渐流失,日常生活被地方性与全球性的交互辨证影响所重构,成为一个既具备整齐划一的经验框架,同时又创造出各种新型的分殊和裂变方式的世界,人们不得不面临着多样性的生活方式,并在其中进行选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双向的平等的思想文化交流转变为单向的不平等的思想文化输入,包括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乃至思想文化层面,许多文化失范现象也随之裹挟而至。究其原因,是因为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孱弱惨败、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文化震撼,继而主动向西方文化学习,追求中国文化的变革。长此以往,层层深入,中国的文化变革逐渐激进,导致了近代文化认同危机。最为典型的是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提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为中心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导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陷入认同危机,同时建构起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的西方文化认同,并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新方向。甚至可以说,“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否定。尽管如此,中华文化历来都具有连续性,表现出文化自信。历史上中华文化遭受的挫折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是矫枉过正的结果,必将随着新一轮的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实现文化复兴。 基于由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和符号标志(symbolic tokens)构成的抽象系统(abstract systems)的规划、动员、监控,成为自我认同的结构化核心特征。在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抗衡、冲撞、对话与融会的过程中,一部分拥有先进思想的民族成员不仅形成了对自己族群的民族身份与政治身份的归属感,而且也开始了自身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他们充分地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现阶段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以严复为例,他提出国性是国家的根基,国性成于文教与教化,所以应当捍卫与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将是更好地建设与发展中华民族的重要前提。对此他提出:“我辈生为中国人民,不可荒经蔑古,固不待深言而可知。”*王拭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07页。持相似观点的还有章太炎,提出“孔子之春秋,要在于述行事以存国性……则可以不殆。”*章太炎:《救学弊论》,《章太炎全集》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1页。 近代以来,诸如此类的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人对世界格局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尤其是对其优秀与精华部分的尊重与捍卫。比如近代出现的与现代民族国家有密切关联的国学、国粹、国故及中华文明等词汇,以及国学讲习会的出现也可以看作是国人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民族文化认同精神的体现。 这些思想理论对于文化问题的充分认识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建设任务的明确要求,为建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自我认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引。同时,这些思想理论也反映出中国文化自我认同不仅涉及中国文化的自我建构,还涉及对西方他者的建构,从而形成了新一代国人的自我认同意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也揭示了全球化语境下自我认同研究从整体化、同质化的诠释方式向对象化、动态的诠释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四、基于自我认同实现文化复兴的路径 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问题亦是现代性问题,那么,自我认同危机与现代性危机密切相连。现代人类社会与生活的显著特征是,时空重组与抽离化机制导致固有制度特质变得极端化、全球化,日常社会生活的内容和本质发生转型,自我反思必然在多样性的选择和令人困惑的可能性中才能够完成。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信任和风险概念的价值得以凸显。信任可以把潜在偶发事件“搁置”起来,促进自我与抽象系统之间的互动,进而升华为日常实践所渴求的信念。现代性大大减少了某些领域的具体风险,但同时也附带着过去人们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的新风险,并对自我的亲密关系产生越来越普遍的影响。“传统的控制愈丧失,依据于地方性与全球性的交互辩证影响的日常生活愈被重构,个体也就愈会被迫在多样性的选择中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进行讨价还价”。*[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qikandaodu/2020/0907/334.html



上一篇: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的现实考验与建构策略
下一篇:民族文化变迁的规律分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