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2)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3 局部生态环境欠佳 铜陵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型工业城市,受早期科技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制约,加之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工业“三废”污染的处

03 局部生态环境欠佳

铜陵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型工业城市,受早期科技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制约,加之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工业“三废”污染的处理净化不够,土壤、水质、空气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是全国典型的二氧化硫与酸雨“两控区”之一。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制约了铜陵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持续进行,但铜陵面临的环境问题仍比较严峻。旅游业的发展依托生态环境,铜陵旅游景区环境治理优化是个长期的、见效慢的大工程,需要重点开发、重点保护、循序渐进。

04 优质人力资源匮乏

铜陵市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对高质量旅游人才的吸引力尚显不足。文化旅游企业缺乏系统人才培养机制,多层次的人才队伍难以建立,特别是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设计型人才队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业技能培训不够,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目前,旅游消费逐渐由走马观花式旅游向文化考查型、生活体验型转变,要求导游人员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高的服务水平和更好的组织能力,这对铜陵的旅游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

NO.4

铜陵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定位与具体对策

铜陵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定位

养生休闲旅游是当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大热卖点,养生休闲旅游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健康、养老、医疗、保险、科技文化、生态农业等多种领域。一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股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服务业占GDP达75%以上,其中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达20%以上;德国服务业占GDP达75%左右,其中健康产业占GDP达15%。二是从我国现实来看,我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和健康等产业已成为经济新增长点,是提升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全世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普遍发生,经济水平的上升和收入的增加,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正成为发展热点。我国法定假日的调整也使得人们在工作之余拥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在健康和养生上的消费也日益增多,愿意花钱买健康。

综上所述,铜陵打造养生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恰逢其时,也将大有作为。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实施养老健康,支持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工程的建设。从全省层面来看,省委省政府倡导发挥我省天然生态优势,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健身、健康、医疗等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养生休闲的场所。从铜陵自身层面来看,一是铜陵具有发展养生休闲旅游的文化优势,拥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铜文化资源;二是铜陵具有发展养生休闲旅游的地理交通优势,铜陵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境内南部低山环绕,丘陵纵横交结,自然景观丰富。随着铜陵水陆空立体化交通格局的形成,长江黄金水道将得到进一步深度开发,京福高铁、宁安城际铁路带领铜陵全面进入高铁时代,九华机场近在咫尺,铜陵的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三是铜陵具有发展养生休闲旅游的自然气候优势,铜陵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节分明,物种丰富,森林覆盖面广,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湿度较大,光照充足。四是铜陵具有发展养生休闲旅游的产业优势,江南文化园、天井湖公园、凤凰山牡丹园、钟鸣农家乐、新桥高技术农业示范园等一批景点可以作为良好的养生休闲旅游基地。

具体对策

1

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一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相结合,县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乡镇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要求,编制好铜陵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二是按照“大旅游、大产业”的要求,做好“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来打造。三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好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规划。规划好文化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同时配套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如规划铜文化游(线路):火车站→狮子山→金山→凤凰山→铜博物馆→天井湖公园→铜都景观大道→铜商品市场→铜官山国家矿山公园。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1/0826/1450.html



上一篇:论执着于硬核科技的上海——兼论硬核科技创新
下一篇:中科之声专访洛克特视效聂华军:技术创新+传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