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深圳,80后校长谈中学生科技创新:需要(2)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深入了解,了解到深圳实验学校机器人学会成立于2001年,至今已坚持了20年。要知道,在深圳,参加机器人比赛是不加分的。学生参与和运营俱乐部的初衷

深入了解,了解到深圳实验学校机器人学会成立于2001年,至今已坚持了20年。要知道,在深圳,参加机器人比赛是不加分的。学生参与和运营俱乐部的初衷是他们感兴趣的地方。作为支持,深圳实验学校校长虽然换了四五次,但始终尊重学生的兴趣,坚持成立机器人俱乐部,这在基础教育领域实属罕见。

L,目前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是原机器人俱乐部的成员。机器人世界杯青少年组的经典问题之一是“机器人如何识别自己在足球场上的位置”。那年,学生提出用概率论的方法快速提高定位精度。这种方法已经得出了类似于麻省理工学院(MIT)机器人实验室的结论。在我看来,一个中学生对机器人的自主研究已经达到了麻省理工机器人实验室的深度和水平,真的很了不起。据我所知,包括L同学在内的社区成员现在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值得珍惜的是,整个机器人界一直以学生为主。从六七年前开始,这些学生在机器人领域积累的相关知识、深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导师。在社区中,同龄人之间的分享和讨论,以及前辈向后辈的传承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几代学生长期的、毫无保留的分享和传承,使得机器人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深入的积累。这是社区成员快速成长和能够在各种比赛中取得好名次的基础。

创新创客家长是学生进步的“最佳搭档”

对于深圳学生来说,科技创新教育也有天然优势——不少家长创客精神是学生进步的“最佳搭档”。深圳有很多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和骨干很多都是中学生的家长。他们已成为校园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

在联系学生家长的过程中,他们对技术发明创造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我很感动。他们的热情与大学背景的学术讨论截然不同。这些对话并不强调前沿性和学术性的合理性,但往往因为一项或多项技术的巧妙运用或创新,对产品线或市场产生影响。影响深远。有趣的是,其中一些父母正在冲刺前沿领域,比如某条芯片生产技术路线;有些人因为公司的发展退出了技术领域,但技术上的诱惑太大,总想找个地方一试身手。

2019年底,一位家长与我交流,提出了举办“实业家”家长技术发明展的想法。原因是他们的许多父母有共同的兴趣,每个人都有许多异想天开或辉煌的发明。他们从事工业生产。他们知道这些想法可能不适合用于产品介绍,但他们仍然希望与他们的同事交流。各种发明展一直都是面向产品市场,或者是面向中小学生科普的,在学生家长中举办展览,确实是一个新鲜事物。他和我原本约定在2020年夏天举行,可惜因为疫情推迟了,但如果疫情过去了,我还是觉得这是可行的。

过去六七年,全国基础教育界关于创客和创客教育的讨论很多,但要么局限于科普问题,要么过于急切地冲向市场.接触这些家长后,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些40多岁的中年人才是真正的创客。他们都是专业的企业家,不像学校里想象市场的老师,他们保持着天真无邪,对发明创新的热情。

在家长“创客精神”的熏陶下,深圳不少中小学生的家中也有着浓厚的创作氛围。家长会带学生一起看图,甚至陪孩子找加工厂。在这些家长眼中,孩子的创意手艺不会耽误学习,而是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经常在朋友圈看到熟人父母周末带孩子做事的照片。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热爱军事知识的父母和他的儿子在周末一起工作,将一块大铝板切割、焊接并匹配成一个带有 LED 的 30 公斤防暴盾牌。没有人可以举起这个盾牌,它现在暂时是我实验室中一个有趣的收藏品。

还有一件事是,在2020年的初夏,在疫情缓和的时候,一位家长自豪地带着他新发明的消毒机给我分享。这是一种利用臭氧的机制。消毒机。他就是典型代表:“创客家长”对动手的认同感很强,会鼓励孩子把想法付诸实践,会为孩子提供技术指导。在自己的示范下,孩子们也对创新和创造力充满了兴趣。

每个人、每个学校、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也是如此,但所有宝贵的实践都值得我们去理解,培养支撑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能力,让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能够相互学习越来越完美。




作者:彭宇(作者是第6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奖评委,原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课外学术活动中心主任,现为深圳市新哲学院附中校长)

编辑:楚树庭

p>

责任编辑:顾军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1/0822/1442.html



上一篇:为科研人员“松绑” 为创新创造加力
下一篇:叶伟巍: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动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