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一个超级文化(3)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西游”的“人缘”一直居高不下,改编《西游记》的文学、影视作品,文化艺术品乃至西游故事衍生品,都能获得成功,所以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文化

“西游”的“人缘”一直居高不下,改编《西游记》的文学、影视作品,文化艺术品乃至西游故事衍生品,都能获得成功,所以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文化产品开发企业自然要盯上了《西游记》这个无人保护而又讨人喜欢的IP。

三、对《西游记》这个超级文化IP的反思

《西游记》被大量改编、演绎,对于扩大《西游记》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是值得肯定的,这是《西游记》文化开发的主流。但笔者认为,无休止地挖掘这座无人看管的富矿,也带来了一系列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 对发展中国文化艺术品的原创能力不利

目前,国内的原创水平太弱,缺少能够吸引观众的好故事,尤其在影视界,当下市场亟需魔幻类题材剧本,而剧本的创意和原创性却严重匮乏,因而业界纷纷围绕《西游记》这个超级IP大肆进行掠夺式开掘,这也折射出整个行业原创能力的严重薄弱。

人们都知道,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艺术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文化艺术工作者、文化产业资源开发者和文化产品生产者,对《西游记》这样超级IP的改编、演绎、开发和利用,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态度,那就是要对其有新的思维、新的发现、新的描述,更新、创造出新的内容和形式。然而,综观我们现有的以《西游记》为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缺乏创新的问题。

要做到有创新其实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如何改编好西游故事,如何运用《西游记》提供的创作范式,如何结合时代特色创造性地利用西游元素,没有创新是难以做到的。今天的各类戏说、大话、恶搞西游,归结为一点就是没有创新能力。就是口口声声“忠实原著”的再创者,也必须要有一流的思维观念指导,运用一流的技法,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作品)。如今,现代科技为再造“时代西游”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基础,但科技只是手段,无法给你思维的创新能力;而那些想“颠覆原著”的所谓“创造者”, 也势必要有成熟且精彩的创意和剧本,这对于创新创造是一个极大地挑战。

就神魔题材和魔幻题材的影视而言,好莱坞无疑是最擅长拍摄这类影片的。比如,《魔戒》《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不仅仅在西方广受欢迎,在中国也拥有很多的粉丝。而按照国内目前的创新水平,缺少原创剧本是根本问题,无论是剧本模型还是科技水准,都注定难以制作出一部奇幻佳构,自然就只能把《西游记》这个IP死死攥住。

因此,大量开发、改编、演绎《西游记》,表面上看似乎很“繁荣”,其实对发展中国文化艺术品的原创能力极为不利。

(二) 文化创意产品创作蒙上了功利性色彩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形象塑造,不仅成为古典名著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最知名的人物形象,借助《西游记》的传播,西游故事和西游人物也家喻户晓。奇幻色彩浓厚,改编《西游记》都会成功,导致西游题材影片、电视剧等文化艺术产品扎堆。搭上名著快车,根本无需宣传推介,就能使得自己改编的所谓作品迅速获得知名度。业界的这种普遍性思维,使得文化创意产品创作蒙上了浓厚的功利性色彩。

就“生意”而言,这种功利性色彩,能使“生意”快速取得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文化产品的开发,除了做“生意”赚钱这一属性之外,更有其文化传播、弘扬传承内质的“教化”功能,尽管谈“教化”让许多人嗤之以鼻,但其作为文化艺术品的本质属性却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功利性色彩对于做“文化”而言,往小处说,严重制约文化创新,这也与“文化创意产品”的本质相悖;往大处说,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 文化传播资源浪费、功能弱化

当今时代,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西游记》是一个难得的世界级的IP。《西游记》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通关文牒,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传播西游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极为有利。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商业文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西游记》IP的开发利用当然是其应有之意。作为《西游记》研究者、西游文化的传播者、《西游记》IP的开发利用者,将《西游记》人物(比如孙悟空)塑造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符号,当然也是我们的基本要义。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qikandaodu/2021/0517/1154.html



上一篇:日本读本小说菊花之约的文化创新
下一篇:中国传统气象文化的范式转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