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一个超级文化(2)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除了《西游记》文本自身的丰富想象力外,专事《西游记》学术研究的学者们也以其丰厚的学术功底对《西游记》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有的运用中国传统文

除了《西游记》文本自身的丰富想象力外,专事《西游记》学术研究的学者们也以其丰厚的学术功底对《西游记》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有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美学、哲学等理论进行深度考究;有的运用西方文艺理论对《西游记》的当代改编和传播作了阐释。学术研究新的理念、新的研究方法给《西游记》研究带来新思路、开拓了新领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为《西游记》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文化艺术品开发的新方法为《西游记》文化资源利用扩大了新领域,这些统统都源于《西游记》超常的想象力。

(二) 《西游记》人物、故事的吸引力和可再创空间的无限性

《西游记》故事本身就有巨大的吸引力,《西游记》中无论是主人公取经五众,还是天上凡间或者地狱的神道、妖魔、鬼怪,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格外鲜明的,这使得《西游记》文化艺术品的开发呈现出缤纷色彩,产品必然是精彩纷呈的。

从西游故事架构和人物塑造上就可以看出《西游记》本身的艺术特点:《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单凭故事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书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惊心动魄的,每一难都是单独展开、可以独立成章的,也都是非常精彩的。在《西游记》中,人物的设计和塑造也具有格外鲜明的特色,比如唐僧,虽然是妖怪的最爱,但他却不是通常意义的最佳伴侣;孙悟空嫉恶如仇,可以说是正义的化身,但是他缺乏浪漫元素;猪八戒好吃懒做,却是最疼老婆的人;沙和尚过于老实,所以常受人欺负,但却是最值得同情和尊重,也是最容易刷粉丝的一个角色;《西游记》中的那些女妖女魔,也个个都是有性格、敢爱敢恨的角色;就连太上老君、如来、天帝这样的超级大神,也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身上有着诸多凡间人情杂念……

这样故事设计、这样的人物塑造,让那些以西游文化元素为创作取向的作家、艺术家有了无限的创造空间,无论从哪个人物开掘、也无论从哪个故事演绎,都可以有角度、有空间、有素材、有故事。这样的组合,想不出彩都很难,当然使得《西游记》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IP了。

(三) 《西游记》这个超级IP可以免费使用

在当今,很多IP已经被炒到天价,要想使用必然需要付出相应高昂的费用,这对于从事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产品开发的人来说,是要考虑“经营效果”的,既要经营就是要衡量得失的,IP使用费太高,挤压了文化艺术品开发的直接投入,很多人是不愿做的。但是,使用《西游记》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使用《西游记》这样的IP,不用支付巨大的版权费用,也不必担心版权纠纷。

从IP的角度来说,《西游记》虽然是中国古典小说,但同时作为一部世界名著,其知识产权不具备独占性,换句话说,《西游记》早已过了知识产权保护期,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富矿上挖掘而并不需要付出成本,更不必担心版权纠纷。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因而也就吸引无数“淘金者”对《西游记》大肆开掘。

从改编和创作的角度来说,《西游记》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之其神话题材的受众广泛性,使其成为传承数百年的经典,也使得它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是老少咸宜的;创作诠释的空间比较大,因而非常适合改编、再造甚至重构,可以按照改编者、开发者自己的审美情趣进行戏说、大话、解构乃至重构,可以无约束地改编创造。

(四) 改编《西游记》都能获得成功

中国的古典小说名著非常多,当代的玄幻类、魔幻类、科幻类小说也不少,为什么各个影视机构独独喜欢盯着“西游”?笔者认为,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还要归结到市场。据统计,近年来有23部西游题材电影获得国家立项。中美合拍由六小龄童出演的《敢问路在何方》,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2》,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以及《悟空》《悟空传》《大话西游3》《大圣归来2》等众多和《西游记》有关的影片上映,在最近几年都很火爆,带来了不菲的票房收入。

近几十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电影就达40多次:《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万万没想到:西游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哪一部都是成功的。至今,笔者尚没有查阅到改编《西游记》而出现失败的记录。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qikandaodu/2021/0517/1154.html



上一篇:日本读本小说菊花之约的文化创新
下一篇:中国传统气象文化的范式转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