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刊[09/07]
-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征[09/07]
-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09/07]
-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栏[09/07]
激活好奇心、创新力、社群力 青年“解锁”文化(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办事处有一个推行多年的计划——“青少年文物之友”培训课程。自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全面开放报名以来,人数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在新建地铁
办事处有一个推行多年的计划——“青少年文物之友”培训课程。自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全面开放报名以来,人数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在新建地铁的时候,曾发现过宋元时期的遗址。经过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遗址最终得以原貌保留,成为永久景区,并把文物历史带到地铁站中。”吴卓莹说,“这个项目非常受年轻人欢迎,说明他们对历史有很高的热情。”
日前,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在北京中轴线北段地安门外举办,20余位国内外专家分享了他们在历史城市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在这些经验中,青年“解锁”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式、青年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无疑是焦点。
每到新年,澳门人都会和家人到妈阁庙拜妈祖,这是一种家庭聚会,也是一种节庆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黄婉妍在大学教授文化遗产和非遗的课程,她强调,“只有真心想守护的,才会真正理解它的背景,再去发现它的现状,思考可以做些什么去保护它”。
在她的课上,有学生研究鲁班锁,为此还会特地跑到澳门唯一一个鲁班庙,去寻找鲁班锁和它背后的文化传承。青年学生的种种自主行动,让黄婉妍看到了希望:能够强化连接,主动守护世界遗产;研究世界遗产所具有的谱系价值;在数字科技的世界里发挥主动作用。“一块石头本身不会讲话,需要有适当的‘对口单位'帮它讲话。青年就很‘对口',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弘扬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黄婉妍说。
青年的第二个特征是“创新力”,这可以让其成为世界遗产的爱好者。此前河南卫视《龙门金刚》节目融合龙门石窟的传统文化和数字媒体艺术,通过3D建模和增强现实的方式,让斑驳的世界遗产焕发活力,推出后火遍全网。而且青年艺术家作为创造者参与其中,本身也是对世界遗产的传播。
用自己的青春让文化遗产永葆青春
在澳门旅游学院持续教育学校代校长黄婉妍看来,无论世界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活”起来,才能让人知道它的价值,而青年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创造力、热情奉献给这座城市,让这座古老的城市永葆青春。”赵幸说。
这些年轻人参与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四名汇智”。这个由北京西城区于2017年发起的计划,面向所有普通人,支持他们自发开展名城保护活动。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2/0810/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