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乡土文化融入红色文化路径研究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红色文化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和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1]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根基和民族意志的体现,饱含着党和

红色文化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和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1]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根基和民族意志的体现,饱含着党和人民群众血肉之情、鱼水之情。井冈山红色文化诞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是中国共产党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尤其是在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系列斗争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所铸就的革命精神形态。它不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而且还反映了其优良传统。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先进内涵,是党与人民共同缔造的红色历史。

新时代的红色文化具有新的内涵,同时也需要新的传播形式,而注入乡土文化元素是其中重要的传播形式之一。[2]所谓乡土文化是包含以地域为界、以历史为纽带形成的各种文化,其表现形式多样,传承性强。井冈山革命精神受客家、庐陵及湖湘文化的影响。这三种地域文化为井冈山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养分,更有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它已渗透到人民群众的历史生活中,是老百姓特别喜欢的一种文化形式,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面对各阶层群众,让人民和红色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以井冈山及周边地区为例,探讨新时代如何让乡土文化为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发展助力,让红色文化更好地在群众中进行传播与宣传。

一、乡土文化与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

(一)井冈山地区的乡土文化

处于三省交界的井冈山地区,文化自古就是在不断地交流中形成的,乡土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客家的采茶文化、湖湘的爱国情怀、庐陵地区的文学积淀,还有客家与中国革命本身结合的独有文化,从方言、茶文化、民俗、祭祀等民间文化活动里都有体现。井冈山地区的乡土文化是老百姓历经数代积淀而成的民间文化,自个人到家族都和这些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人民与文化一起成长发展,文化渗透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且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的表现形式亦成为群众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每个地区的乡土文化通常分为渗透式和参与式的传承与传播特点。所谓渗透式,即每一个体现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民俗活动还是戏曲艺术又或者是祭祀活动,都是本地家族有过参与的,并且见证了该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所以每一代人都会在家族中受到上一代人的影响和培养,这样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甚至到每一句方言和行为都会有乡土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赣南地区最为典型的文化就是客家话,方言渗透于生活习惯和习俗、饮食风格等要素中,这些要素从一个人出生后就一直伴随其左右,可以说这样的“渗透”,对外是一种团体意识的形成,对内则形成认同感,进而增加了文化自信和文化特色。另外一种就是参与式方式,也就是和乡土文化中的民俗有关的活动,此方式需要当地人民的参与,虽然现代化的城市已经逐渐打破相对局限的区域生活,但是当一个外地人进入本地,都会经历一个由陌生到认可的过程,进而参与后再成为本土人。这也是其本土文化的特殊性所在。采茶戏融合于江西多地文化和客家人的劳动史中,作为一项古老的艺术,同样要面对众多现代化带来的挑战,毕竟许多西方文化元素都包含于现代化中且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从这个角度上说,井冈山乡土文化和井冈山红色文化面临了一个较为类似的问题,也就是非本地文化的冲击,因此,二者的融合就至关重要。

(二)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

江西人民见证了中国革命道路前进的历史,丰富的红色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井冈山、瑞金及安源等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当代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的重要基地。其中赣西南地区的瑞金和井冈山都在其中,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这里开始,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的赣南红色文化并走向全国。我们熟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瑞金毛泽东旧居、兴国中华苏维埃兵工厂旧址、宁都的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及长征出发点红色展览馆等等。而在众多红色文化中,井冈山红色文化在江西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井冈山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提出和实践的地区,这个“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拯救了中国,为以后建立新中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背叛和白色恐怖,改变了过去的错误思想,在农村扎根,创建革命根据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是在逆境中创造出的正确思想路线。这不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诞生的思想,它不仅需要历史的环境,更需要文化的土壤和氛围,井冈山就有这样的天然土壤,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的土壤,这说明红色文化和井冈山本有的乡土文化有着许多共性,更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所在。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qikandaodu/2021/0217/587.html



上一篇: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文学
下一篇:传染病防治法律之比较研究:兼谈我国《传染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