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齐鲁(临清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震飞 聊城报道 临清市依托大运河国家战略,紧紧把握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省厅共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齐鲁研究基地 ”的有利时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震飞 聊城报道

临清市依托大运河国家战略,紧紧把握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省厅共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齐鲁研究基地 ”的有利时机,切实承担起基地创建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研究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参会的领导、专家在观看临清宣传视频与听取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临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明艳,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维华等详细情况介绍之后,对临清成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齐鲁(临清)研究基地成立给予肯定,并对临清文旅工作特别是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工作、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了宝贵意见。

下一步,临清将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创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齐鲁(临清)研究基地为契机,进一步找准临清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方法和路径,全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尤其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积极推动临清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着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临清将细化制度建设。围绕基地创建,成立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聘请组建相关专业团队起草制定一套完善的基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基地季度例会制度、信息月报制度、调研交流制度、驻基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单位联席制度、经费保障等各项规章,细化工作流程,确保基地规范化运行。
临清将加强人才建设。积极推荐优秀青年文化人才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等上级单位挂职锻炼,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培育壮大研究者、传承者和传播者队伍,有效提升业务水平,着力构建人才流动起来、思想活跃起来、临清非遗蓬勃起来的工作新格局。
临清将拓展阵地建设。打造元运河附近老剧院、钞关附近小院等展览、展示、展演、展销阵地,广泛吸纳各高校、科研机构作为驻基地代表单位,建立实习基地或实践基地,联合培养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人才,适时承接国内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充分结合临清文旅资源,逐步在3A级以上景区设立分基地,拓展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等展览展示阵地。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齐鲁(临清)研究基地成立论证会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刘朋鑫主持的基地申报环节,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临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明艳,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维华等分别详细介绍区域非遗及传统工艺情况、典型案例情况、政府申报筹备情况,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产业基地所在乡镇魏湾镇党委书记魏薇、临清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士武、临清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光林分别对临清市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部分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孙冬宁主持的专家论证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刘魁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马佩等领导与专家发表论证意见、基地建设工作定位与品牌规划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意见》,弘扬齐鲁文化精粹,为成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齐鲁(临清)研究基地”奠定理论和工作基础,2022年5月23日下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齐鲁(临清)研究基地成立论证会”,设立北京、济南、聊城、临清四个分会场,利用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刘魁立表示:在发展保护非遗与传统手工艺中一方面要紧紧把握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人是技能与智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样也是物品的使用者与运用者;另一方面要紧紧把握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工作与各方关系的影响因素,掌握传统文化古与今、人与智慧技能、当代价值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现代科技发展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关系,在复杂关系逻辑中理清发展方向。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2/0526/1755.html



上一篇: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举办“药品科技活动周”
下一篇:科创早知道 | 支持科创属性数字化文化企业在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