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谢天开:中国神话研究的承继创新范式—(2)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论著涉及多方面的考古成果,如河姆渡、半坡、马家浜、良渚、龙山、石家河等文化中的猎头习俗;河姆渡、仰韶、半坡遗址、陕西岐山凤雏院落遗址中的

论著涉及多方面的考古成果,如河姆渡、半坡、马家浜、良渚、龙山、石家河等文化中的猎头习俗;河姆渡、仰韶、半坡遗址、陕西岐山凤雏院落遗址中的厕所建筑;江苏铜山县李屯西汉墓葬、南阳县赵寨砖瓦厂汉画像石墓、广州出土汉代陶器中的陶厕形制等。

“‘血祭沃土'自然源自早期的地母信仰。距今7000多年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中出现了猎头习俗,后来在马家浜、良渚、龙山、石家河等文化中均有出现。”

又回顾以及今土族《梯玛神歌》中的人祭、在世界范围内中猎头习俗对地母的祭祀。

再结合考古出土的甲骨文里关于人牲祭材料,与《竹书纪年》《左传》,《周礼正义》里的《周官·大宗伯》,《楚辞·招魂》《尔雅·释天》等典籍中,梳理出“血祭沃土”方式的演变与基本观念。从而自神话表层结构,进入到深层结构,找到其文化密码,做出著者自己的论断。

中国现代文献学奠基学者张舜徽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学术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曾凭借甲骨文献整理者罗振玉的收藏与印本,苦心钻研卜辞,收获很大。竟于1917年2月写出从甲骨出土以来第一篇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后又写出《续考》。有了这两篇论文,才使甲骨文的史料价值为举世公认,甲骨学才真正成为一门专深的学问。作为神话的研究,刘著自觉地运用甲骨文材料进行厕神的研究。这与刘勤为四川大学博士有关,四川大学为新中国甲骨学研究重镇之一,前有徐中舒、继有赵振铎、刘跃进等先生。

刘著又以典籍《老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解读,既有引用今人曾雄生的《中国农学史》的细辨,又引用《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所注“止马不以走,但以粪,粪田也”为例,还辅以陕西米脂县官庄村出土的拾粪画像石为图证。最后引用康熙《彭水县志》卷三《风俗》记载:“(十月),农事毕,放牛于山野。”光绪《黔江县志》卷五《风俗》记载:“十月,刈获毕,放畜于野。”

刘著还顺及考察了中国粪神最著名的代表如愿,其最早见于晋干宝的《搜神记》。又涉及如愿信仰的相关习俗,如扫姑、扫帚姑、箕帚姑、扫晴娘、灰七姑、茅娘、茅人、穷神、五穷娘、赵公明等俗神。关联的民间习俗有打灰堆、打如愿、得宝、送穷(送五穷、破五)等。并细致区分了与厕神紫姑的原始神格后来发生偏移有所不同,如愿信仰到很晚还始终保持着与粪便、粪扫的密切关系。指出有的地方还有粪扫禁忌,也是从如愿信仰习俗而来。

《上杭县志》:“岁时民俗”记载,元月二日,人家多不动帚,初三始扫地,此即《搜神记》所载,恐伤如愿神也。类似记载还见于《武进、阳湖县合志》《嘉兴县志》《西安县志》等,并一直流传至今。并指出粪扫的禁忌,其实所反映的求富心理如出一辙。从大年初一开始不除粪土,至初五去郊外野地取石回来,叫“得宝”,其例撷取自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二。这样“取石而返,云‘得宝'”的岁时节庆习俗,至今仍旧流传。如成都人家户,大年初五到河滩捡鹅卵,称为捡“元宝”,亦是。

著者正是在“神话四态”的分类上,基于文献资料的爬梳、考古材料的运用,方志材料的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学术的遐想、推论,四重证据法的娴熟运用,由古说今,从中到外,如此纵横捭合,要言不繁的论述方式,而对此著的阅读富有启迪,饶有兴趣。如此,以中国学者的神话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术实践中,为刘著学术范式主要的特征。对于中国厕神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方面,或是在比较研究方面,刘著在整个论证过程中都管窥、揭橥中国俗神的信仰特征和中国文化的基元力量:“道在日常”的中国文化的禀性。这大约为三联书店却将此著划分为哲学与生活世界类的主要依据。

【作者简介】

谢天开,知名书评者,成都锦城学院教授。

书名:神圣与世俗之间:中国厕神信源流考

作者:刘勤

出版社: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2/0122/1708.html



上一篇:暨南大学推动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
下一篇:山东社科论坛2022——新时代泰山文化传承创新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