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流量、强文化,《一路唱响》打响东方卫视综(2)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重身份,「发现者」。 「音乐探宝团」不但要去体验当地的「物」与「景」,还要去挖掘当地的「人」。在限定的72小时之内,找到土生土长的、最原

第二重身份,「发现者」。

「音乐探宝团」不但要去体验当地的「物」与「景」,还要去挖掘当地的「人」。在限定的72小时之内,找到土生土长的、最原生态的宝藏音乐人。

比如,在首期节目中,在陈锦茶铺,他们找到了一位能将成都的茶馆文化、评书文化融入原创音乐表达的宝藏音乐人等一下就回家(艺名);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他们找到了一位正在采风录制大熊猫音源的宝藏音乐人宋秉样;在中国活化石级的音乐酒吧小酒馆,他们得到了24年来扶持无数音乐新人的老板推荐的一位本土宝藏音乐人施颖。

第三重身份,「传播者」。

四位「音乐探宝团」与当地「宝藏音乐人」的合作,不是寻常舞台合作,而是以本土音乐为基础、以采风体验为辅助,在加以不同曲风元素、音乐表达的修辞,比如在成都站中,就会交融了一台有抒情、有流行、有嘻哈、有民谣的多种音乐类型混搭,由此创作出一台既有文化内涵、又有音乐碰撞的「快闪音乐会」。

而这样一台兼具地方文化性与多元音乐性的「快闪音乐会」,是有很强传播力的。当地方音乐遇上了国民歌手,四位「音乐探宝团」成员就成了当地文化全国传播的催化剂,帮助本土音乐超越地域传播。同时,音乐作为地方文化的「声音名片」,同样会对当地文旅形成促进作用。

因此,在《一路唱响》中,我们看到了艺人定位、艺人功能在新一轮综艺改革中的很好尝试,这也有望成为未来综艺与艺人合作关系的一种主流。

传播破局:地方+全国、大屏+小屏

虽然《一路唱响》才刚刚开局,对于最终传播效果还有待更长时间加以验证,但是,1号认为,它的传播策略是思考得相对清晰的。

策略一,是进行「地方」+「全国」的破圈传播。

以地方为原点、支点、发力点,撬动全国传播的大旗——

一方面借力于「地方文旅」,比如作为联合出品方的成都文旅,不但帮助《一路唱响》在成都这块大本营上打好基础、开个好头,也帮助《一路唱响》能够联动更多全国各地的文旅资源,通过文旅这脉的线下力量成为地方传播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借力于「地方音乐」,其实,这几年地方流行文化正在复兴,形成了几个「区域文化中心」,它们有着各自属地的不俗影响力,尤其成都,更是成为了西南音乐文化,尤其是民谣、说唱音乐的中心。

而我们从这几年的网络传播中,其实发现一种现象——

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国的。

抖音上、快手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红城市」,人们越来越喜欢具有地方特色、地方风情的文化基因,寻找差异化的美感和独特性的品味。

因此,以地方特色为支点,今年坐二望一的东方卫视就能撬动起更大范围的全国传播。

策略二,是进行「大屏」+「小屏」的自生态传播。

SMG从去年起,举全台之力推动「BesTV+流媒体产品为核心的全媒体战略」,东方卫视为百视TV定制了《金曲青春》《完美的夏天》《打卡吧!吃货团》等一批高质量综艺节目,不仅收视口碑双丰收,也助推百视TV用户快速增长,月活超过400万。融屏共创激活了传统媒体的创造力,优质内容层出不穷。

而《一路唱响》则是在Q4,东方卫视向百视TV输送的又一档S级音综,同时,这档综艺仅在百视TV网络独家播出,形成了SMG内容台网联动的生态闭环。

在今年招商会上,东方卫视确定了从Q4到2022年,工作重心之一就是要加强东方品牌建设,其中,1号认为品牌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在于,要形成「台网一致性」,尤其在能做到这一点的电视平台凤毛菱角之时,这个更成为一种需要坚持的核心能力。

这种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一路唱响》项目本身的传播,而更在于一个节目又一个节目地培养观众的「收视动线」,通过台网自生态联动形成更有集体势能的东方品牌价值。

1号结语

虽然不能与经典同日而语,但是《一路唱响》的形式,让1号不禁联想起了先秦的《诗经》——

每年春天,都有「采诗之官」,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搜集各地歌谣。

《一路唱响》的初心,其实颇有几分复旧时礼的意思,四名「音乐探宝团」的音乐人的角色,就有几分致敬千年之前的「采诗之官」,一路结识各地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广大人民群众,而「快闪音乐会」则就是每一站的作品汇编,用以展现当地音乐人积极的音乐人生态度,展现祖国各地人民积极面对生活的美好状态。

千年前,千年后,那些好的文化传承,仍在延续。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1/1116/1607.html



上一篇:市政协督办重点提案:弘扬中医文化 推动中医药
下一篇:区域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