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5)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得出这样的结论,缺乏人文艺术氛围的大学难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近十年间,基于以上认知,针对“大学艺境”及人文艺术氛围的缺失和薄弱环节
得出这样的结论,缺乏人文艺术氛围的大学难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近十年间,基于以上认知,针对“大学艺境”及人文艺术氛围的缺失和薄弱环节,我牵头实施了“理工科高校人文艺术素养教育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项目,最近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通过突破机制、形式、内容、载体、渠道等的分割,从理念探讨、体系构建、人才培育、滋养校园等方面,形成交融互补、促进以点带面。一是提出“文化塑造、氛围涵育、多维并举、心灵滋养”的理工科高校人文艺术素养教育理念,探索“多种模式、联动协作、资源互补、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涵育创新的“实践教学”“文化传播”两类实体平台,实施“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艺文赏析与体验项目,重点创办艺术馆、音乐厅等高品位的大学艺术场馆,推动了学校及海内外社会艺术资源的整合、引进与共享;三是开掘校园“诗意栖居地”,打造滋养心灵的“文化景观”“人文交流”“艺文讲堂”等三类校园公共空间,提升了校园艺境品位。

“双一流”建设必须重视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安全构建

《世界教育信息》: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蔡劲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处在中外文化交锋的风口浪尖,不可避免地面临各方冲击与挑战,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这一现象日益凸显。“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启动,应该促使人们对高校文化安全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跨越性、多变性、复杂性等征兆,客观上警醒我们正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中不可回避的“风险社会”新阶段。

风险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风险的普遍性,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将“大学文化”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阈中审视,大学文化及其安全不仅是一个拘囿于高校自身发展的要素,也不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话题,而是一个关涉国家安全的重大任务与学术命题,是一门“显学”。

在我们最近的研究中,大学文化安全是指一所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大学文化各个要素不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支配和同化,具有高度的原生性、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选择、自我优化功能,进而积淀形成一种自信、稳固、安全、可持续的精神理念体系、人文滋养体系及发展保障体系。风险社会中,大学文化安全可分为大学表层文化安全、大学中介文化安全、大学深层文化安全三个层次,以及主观维度的“感知性安全”和客观维度的“内向型安全”“外向型安全”三种类型。理论上讲,大学文化没有绝对安全的状态,面临四方面的挑战:从性质上看,大学文化安全面临恒常性风险;从结构上看,大学文化安全面临层次性风险;从内容上看,大学文化安全面临内源性风险;从特征上看,大学文化安全面临感知性风险。

实际上,发达国家在大学建设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大学文化安全体系构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重视制度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相容性,注重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融合性,塑造独特性以增强大学文化的生命力,以开放降低大学文化的风险程度等。当下,我们推进“双一流”建设,应当立足全球文化视野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格局与坐标,从三个方面加强大学文化安全构建:一是宏观尺度的观念转型,二是中观尺度的制度优化,三是微观尺度的多主体协同。只有守住文化安全这一大学发展的“根”与“魂”,才能谈得上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也才能为“双一流”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保障。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9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教育信息微信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网址: http://www.whcxbjyj.cn/zonghexinwen/2020/0907/339.html



上一篇:【学理书简】创新与局限:李瑾“美德-心智”学习
下一篇:强强联手,重磅出击!共建良币驱逐劣币的家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投稿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编辑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版面费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论文发表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